当前位置: 首页  >> 智慧红研  >> 查看详情

“职业农民”正领跑我国农业现代化——访古国洪及其同行人

来源: 智慧四川天天播报  日期:2021-04-30 16:47:33  点击:271 
分享:

    2021年4月3日,我们一行3人访问过“职业农民”古国洪。4月21日,我参加绵阳市老科协农经委考察组,又一行13人再次访问了小古,看了他机器播种水稻育秧装盘的现场,并对其机器播种的800亩小麦高产示范进行了现场考察。 
   小古夫妇,原是农民子女,当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工作。在单位各自工作10年左右后,辞去工作。又在8年前再次直接当上农民。夫妇俩在梓潼县长卿镇白雀村办起“梓潼佳裕家庭农场”,通过流转种上水旱轮作的田地1020亩,栽植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山地60余亩。他全面应用机械进行稻麦田间耕作管理,目前有拖拉机10台,总共850马力,大中型农机具39台(套),并逐步对耕耙播栽机械使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;底肥使用机器“侧深施”,追肥和喷施农药全部采用无人机。灌溉、收割、烘干、运输,等等,凡是过去用人畜操作,今天都用机器。机械化、智能化、高效益化,让我们一行人大饱了眼福,**次感触到:现代农业恢宏高效的场面就在眼前!

 

一、令中国工程院赵振东院士感叹的麦田

    机播800亩小麦“绵麦902”,分蘖上林穗高。亩有效穗高达35万多,群体生长均衡。穗平均着粒45粒左右,该品种去年在省区试中千粒重高达53克。据4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,率领国家小麦育种攻关组西南片区的专家组田间实际验收考察,结果是“三块田平均亩产684.67公斤!”其中**产田块,据赵教授他们预测亩产超过700多公斤。在四川丘区这种生态条件下,长期低温寡照,小麦生育期短于我国北方,更远远低于西欧主产麦区。赵院士介绍说:法国7月收了麦子,9月又种麦子,一年只种一季,小麦亩产上800公斤,我们一年种两季粮食,小麦亩产700公斤不比北方和西欧小麦亩产800公斤差,“其含金量只高不低啊!”所以,在验收现场,现已80岁的赵振东拄拐在田垄上慢慢行走,望看这片800亩丰产“新希望”,满目欣喜,连叹“难得!”“这是给建党100周年的**献礼!”

二、“职业农民”古国洪的境界与心声

    在4月3日 同小古交谈 中,他讲了很多话。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点:

    1、中华崛起,农业不强就是一句空话。三顿不吃饭,就会没精神,三天不吃饭,人连尊严都没有了。农业就是关乎这个吃饭问题的。没饭吃,还能谈什么崛起啊?!

    2、对农业要有敬畏。农业的战略地位高,内涵十分丰富,进入的门槛不低。不是胆子大就行,也不是抱一大抱钱说进就可以的。当个只求温饱的农民行,但想当个“职业农民”不行。当“职业农民”,比当商人难度大,所需要的文化底蕰高,要求数、理、化知识,文学与史地知识,全面深厚,且须融汇贯通。农业的现代化进程,就是用现代工业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,用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去开拓农业,创造更适合人们现实需要的新的农产品,推动社会发展。对农业不具备敬畏之心,在当前国家、个人都处在的这个节点上,就难以承上启下地艰苦奋斗,也就难以为国为民履约。

    3、“职业农民”,如何由农民华丽转身?经验告诉我们:爱什么,才能干什么。不热心农业也就干不好农业。要看到“职业农民”是在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下应运产生的,她担当着社会主义中国存亡的重大历史使命。她是农民,又不是以前称谓的农民,她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军。所以,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及其产品。技术、经营能力、经济效益,缺一不可。

    4、创新决定农业今天的发展,也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。“职业农民”身在**线,主要是集成创新。无论是栽培技术,或是机械技术,或信息技术,往往不会拿来既能适用,差不多都需要进行集成创新,使其因地制宜而后发挥效应。如机器播种、机器插秧,有人搞一次失败了,再不敢搞了,而我一直搞,当初也出现大量“漂秧”,经过总结和不断改进,我现在一次机插后不再有“漂秧”,也不补秧了。再有,田管与机械操作,施肥、除草、施药等与机械操作,必须因时因地制宜,也需要把作物生长规律与当时的气候特点同机械操作有机结合起来。事事皆学问,以敬畏之心,通过不断地学习,虚心地学习,谨慎地把各项技术集成起来,尽善尽美地适于农业发展需要。

三、“职业农民”正领跑中国农业现代化

    一个国家,一个地区,要加速经济发展,使GDP的增量达到发达国家标准,必须坚决地发展工业,不断地招商引资,促进工业突飞猛进,带动城市繁荣。达此目的的前提下,一是让农民越来越多的离开农田,进城打工,或自主创业,并最终让农民转换身份成为“城市人”。二是让更多的被称为“良田沃土 ”的农田不断消失,成为工业用地或城市房产用地。

    经过30多年,目前中国农村最适耕地已不断减少。农村的劳动中85%已离开农村进城务工或经商去了。50%左右的农户甚至丢弃了在农村的一切(土地、房屋)进了城。至今尚滞留农村的农民,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人,少数40—50岁带孩子的妇女,还有一定的少年儿童。所以,从事农耕的人力资源异常缺乏。加之,大型水利设施,多是30年前所建,提水机具陈旧,甚至朽坏。如今,水库、塘堰库容淤积严重,多数塘、堰如盘盛水;渠系年久失修,多处垮塌,或完全毁弃,水流不通畅。虽在近年来国家拨了大量资金整治,但由于种种原因,整改效果差强人意,失去对农田的供水保障。

    历史上,每当这个农业基础发生动摇时,忧国忧民者都会挺身而出来关注这个问题。战国时出了个管仲,南北朝时出了个贾思勰,近代也出过梁书瞑和周谷城等,《管子》、《齐民要求》和系列“乡村实验”等文章著作,推动了农业出现新的发展。

    今天,对农村农业的现状思虑很多的人也是存在的。大家对“空心村”,“田荒不见种田人”,忧心忡忡。但怎么解决呢?把已在城里的农民工又赶回农村?让八亿农民再在不到20来亿亩的耕地上去重新折腾?特别现实的是青少年**多数已不愿再重蹈上辈的路,“决不再当农民”,又怎么办?怎么办啊?!我们绵阳市老科协农经委派出考察组前来调研,“桑榆非晚霞光灿,天下粮食系心田”,希望为党和政府发挥点余热。

   21日上午,我们先看了“职业农民”刘云平率领兄弟们办起的“瑞进家庭农场”以及他承担的“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石牛服务站”。下午,再去古国洪的“佳裕家庭农场”。通过一天的考察,原来路上还对“职业农民”的兴起持怀疑的一些老专家,也都信服了。尤其是在古国洪那里,同他进行了成本估(核)算,发现机器代替人节省成本很多。种一季水稻,再种一季小麦,其人工工资、机械消磨及成本、种子、肥料、水、农药等各项费用统加约300元/亩;田租650元/亩;等总成本费约1000元/亩。依据现场所看到的田间收入,扣除其成本后毛利预计1000元/亩以上,纯收益决不会少于500元/亩。此外,古国洪还通过农机合作社培训了机手,并将自己的农机具出租给机手们,他在三天左右完成自己的播种和插秧后,亲自带着机手们去进行社会化服务。据统计,他每年给别人代育秧3000余亩,代机播3000余亩,代机播小麦3000余亩;再加机收代运

   用机器代替人畜耕作,用电脑辅助人脑,让农业机械化、智能化、多效化。我们的心情都很振奋:中国农业新发展时代来了!改变传统农业的新路子出来了!了不起,“职业农民”!

四、造就“职业农民”,是“乡村振兴”工作的重中之重

  “职业农民”的兴起是一个新生事物。梓潼县除了古国洪、刘云平,还有其它一些人承包土地有多有少,江油市也有张连成、马俊、罗刚等人;绵阳市其它县(区)也有其它一些人。他们都是在当前中央“乡村振兴”工作中涌现出来的“职业农民”。他们或许不如刘云平,更无法与古国洪比较,但他们都是“弄潮儿”!都顺应着时代,是值得社会关注,尤其值得党政部门及领导关注的。中央要求县委书记要把“乡村振兴”作为自己最直接的中心工作来抓,注意培养造就“职业农民”,是不是就该用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呢?

   1、关注“职业农民”,在培养造就上下功夫。要首先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,让他们热爱祖国,热爱社会主义,热爱人民,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。其次,要不断地进行科学技术教育,让他们既要掌握农艺方面的栽培技术,更要掌握农机技术、信息化技术,进而引导他们进入高端农业技术的学习和锻炼,包括农业数字化技术、北斗卫星、遥感遥控技术等,使之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。要政府主导办学校,设平台,建项目,并通过各种激励机制,以达到培养造就“职业农民”的目的。

   2、“职业农民”有农场,却因土 地产权属公有制,严格说连经营权也是通过流转土地“租”给他们的,所以决不是“农场主”。他们的身份,也就是以农业的种粮为自己的职业。他们在国家“乡村振兴”的大前提下,接受国家赋予他们“中国人端自己种粮的碗”的重任,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奉献。叫他们“农场主”,还要警惕别有用心的人,视他们为“唐僧肉”,可能对其利益和人身进行侵犯。建议政府设置技术等级考核,授予职称。

   3、在农村土地进行第三轮承包后,应考虑“职业农民”在经营土 地上的不断投入不受到损害,建议相应延长他们对流转土地承包的年限。鼓励续租或扩大承租量,且不能提高承包费,以相对稳定来促进发展。

   4、积极引导“职业农民”做好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工作。可指导他们调整生产经营计划,挖掘潜力,增加多种经营项目,让养人和用人相得益彰。也可以由政府主导储备技术骨干队伍,或组织专业技术队伍,做到战时有人用,急时有人用。有的地方,采取多个“家庭农场”组建合作社,通过联合,统一协调,保障技术队伍骨干稳定,也是值得进一步调研后实施的一种考量。

   总之,“职业农民”是一个新生事物,也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各级党政领导认真关注,充分调研,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扶持。相信“职业农民”的兴起,在社会充分关注和支持下,必将会给我国农业新发展产生积极作用。 (绵阳市老科协马太和)


 

相关乡镇

    暂无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