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地图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> 智慧人生  >> 查看详情

新都文化名人—— 哈华

来源: 智慧四川天天播报  日期: 点击:30 
分享:
    哈华(1918一1991,原名钟开明,又名钟志坚),当代著名军旅作家,记者。他1918年8月出生于郫县,父亲为清代秀才。哈华幼年随父迁居新繁县,就读于新繁小学。哈华青年时代接受新思想,特别是受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的影响,他倾向中国的新文化思潮。哈华十分喜欢读书,一本《世界文库》,他爱不释手,近千万字的作品,他通读了一遍,对里面的精典作品,反复精读。他喜欢文学更喜欢文学创作。为了求索人生的道路,追求人生的理想,他从成都带回各类文学期刊、书籍,回家阅读。有时独自一人,在新繁东湖内读书,他不分天寒暑热,不怕风霜雨雪,长年在东湖公园里辟静处读书。他专心致志的阅读,经常忘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,有时带上两个干锅盔,饿了咬上两口充饥,他一天不受任何干扰,读完二十多万字的小说。他有过目不忘的本能,为以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
    1938年,全国的抗日烽火燃起,延安是许多有志向、有报负的年轻人的向往之地。20岁的他来到延安,在抗日军政大学读书学习。同年秋,他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,任干事。他开始在西安的《秦风日报》发表小说。在《新华日报》上撰写战斗通讯和报告文学。他不分昼夜,赶写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抗战的小说,在大后方报纸连载,自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。
     1942年,哈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。他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军事学校教员。教学相长,在教学中学习战争,在战争中进行教学。
     1943年,哈华重返延安,在鲁艺研究室从事专业创作和理论研究。
     1946年,哈华任新四军华中司令部参谋、记者,《大众日报》、《新民主报》、《渤海曰报》编辑。
     1948年,哈华在济南《新民主报》发表长篇报告文学《新安旅行团》,报告文学讲述了一个由小学生组成的旅行团宣传抗日,参加革命的事迹,对当时的青少年产生了一定影响。
     1949年,哈华创作的《浅野三郎》长篇小说出版。该小说描写了侵华士兵的觉醒。此篇小说的出版,产生了较大影响。
      新中国成立后,哈华历任《解放日报》副刋编辑,文艺组组长。从1956年起,开始主编《萌芽》杂志。他还担任《电视·电影·文学》杂志社荣誉社长,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、副主席及上海文联理事。哈华先后出版文学作品十多部,著有长篇小说《东海轻骑》、《夜莺部队》、《浅野三郎》(日译本改名为《日本兵》;长篇儿童小说《孤儿苦女》、《回到金日成伯伯那里去》、《三个杂技小演员的遭遇》;长篇小儿童文学《鬼班长和她伙伴》、《新安旅行团》;散文特写集《生命的历程》、《她志在凌云》、《友情》、《祖国的眼睛》等作品。1987年秋,哈华回到新繁寻访旧踪,他来到曾就读的的新繁考棚小学,后改办成四川省新都师范学校,他在新都师范校内与师生交流谈心。他写下了《重睹秀色访东湖》一文,1990年入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唐代园林新繁东湖》,应邀为《新都教育》创刋号题词。
      哈华对家乡人艾芜特别推崇。他告诫专访他的新都文化人:“作为艾芜的故乡,要认识到艾芜在中外文学史上的地位,他是流浪文豪,是边境文学的拓荒者,他的作品特别是《南行记》将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。你们要趁他健在,多多搜集他的资料,原始资料更有价值。”
      1991年,哈华因病逝世,享年73岁。
       哈华在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》一文中,这样写道:“我出生在士大夫的家庭,父亲是个廪生,即拿俸禄的秀才,他总是告诫我开卷有益、博览群书,要成为满腹经纶的人,甚至教我学中医。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都要求子弟十年寒窗苦读,成为饱学之士,免致岁月蹉跎,少年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当然,他们所谓的仕途,就是为官作宦,光宗耀祖,一些爱国的大儒小儒,从我国古籍和西方文化中寻求变法维新,振兴华夏和救国救民之道。他们摆脱不了帝王之学,或者革其故,鼎其新,看不到封建王朝覆灭是历史进程的安排,必然大失所望。最后只悲叹:人生达命岂暇愁, 且饮美酒登高楼。这是李白的诗,意思是,仕途命运如此,哪有时间愁眉苦脸呢,还是饮酒去吧!这是我们父辈知识分子的悲剧。
       当我投入革命洪流时,才有机会认真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美学的书,使我在生命的历程和文学的道路上有了坚定的信念和追求”。 (沈跃新)

相关人生

    暂无信息